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 >> 海青動態

        相遇 相知 相融 ——走近在榕任教的臺灣教師

        2024-09-11 07:45:47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潘倩 唐蔚嬙

        10日是第40個教師節,廣大在榕教師隊伍中,有這樣一群臺灣教師,他們跨海而來,躬耕三尺講臺,分享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與大陸教師共同成長。

        在大陸任教有什么特別收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收獲是學生斬獲新知的喜悅,是農民樸實的笑臉,是企業的穩定生產,是一次次創新的突破,更是融入大陸、播種友誼帶來的幸福感。

        目前,在榕任教的臺灣教師達290余人,他們從臺灣到福州,從福州走向全國,留下一串串腳印。循著他們的足跡,我們看到了臺灣教師在大陸任教的無限可能。

        相遇 相知 相融 ——走近在榕任教的臺灣教師臺灣教師謝東佑在校園實踐基地指導學生觀察植物根莖。(受訪者供圖)

        為祖國培養人才

        從無到有創建新學科

        呂英志是福建理工大學的一名臺灣教師,今年是他在大陸任教的第14個年頭。

        2009年,福建省正在進行大規模交通建設,急需一批交通運輸方面的師資人才。時任福建工程學院(2023年更名為福建理工大學)人事處處長的余明教授到臺灣進行學科建設調研,當時在臺灣大學擔任博士后研究員的呂英志負責接待,一次短暫的訪學,讓兩人成了好友。

        2011年,余明邀請呂英志到福建工程學院,協助設立交通運輸專業。“不然試試看?”抱著這樣的心態,呂英志踏上一段新的旅途。

        “剛到福州時,我沒有可借助的力量,學校給了我最大的支持。”呂英志說,他還記得,那時候憑著一紙公文,校領導帶著他們往外沖,才有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專業建設逐漸步入正軌:2011年,福建工程學院成立了交通運輸系;2012年交通運輸專業正式招生;2014年,福建工程學院就獲批全省首個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招研究生。

        短短五六年,交通運輸專業從無到有,一躍成為省交通運輸領域里的領軍學科。呂英志也成為學校交通運輸學院交通運輸研究所所長,還被聘為福建省住建廳首批智慧城市建設與管理技術專家。

        從零開始,何其不易,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的臺灣教師李錦雄最有體會。

        2018年,剛剛入職的李錦雄接到一個重要任務,協助學校創建飛機機電設備維修專業。面對一張白紙的學科規劃,沒有師資、沒有設備、沒有資料,怎么辦?

        想扎根就要先拓荒。李錦雄走訪了長沙、廣州等地航空院校,學習借鑒其課程體系,到廈門、福州等地的航空公司對接人才培養方案,置辦起落架、航空發動機、航電模擬系統等器材設備,籌建航空實訓基地……

        2019年招生時,飛機維修專業只有70名學生報到。隨著學科配置不斷完善,李錦雄擔任專業帶頭人,吸納了5位專業老師加入教學團隊,招生也從一個班擴展到兩個班,學生人數也翻了好幾番。

        入職至今,李錦雄已獲得五項實用新型專利,一項發明專利正在實審中。他也時常帶領年輕老師和學生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大賽,共獲得27個獎項。

        記者問起呂英志和李錦雄如何看待自己當時來到大陸的決定時,他們都說“這是最好的選擇”,這份小確幸不僅源于“從無到有”的喜悅,更源于在更大的舞臺上施展才干的成就感。

        為農民解難題

        躬身田野開“藥方”

        “去年中藥治螨效果不錯,場里的蜜蜂大都存活下來了,今年收成不錯,我打算寄幾罐蜂蜜給謝老師嘗嘗!”東林蜂場負責人祝東林的喜悅溢于言表。

        祝東林口中的謝老師,是福建技術師范學院的臺灣教師謝東佑。

        2019年,謝東佑在武夷山做田野調研,到東林養蜂場了解蜜蜂養殖情況。一見專家上門,祝東林忍不住訴起苦來——每年初秋,蜂場的蜜蜂總會成群死亡或逃離,幼蜂會出現發育不健全的情況。

        謝東佑發現,蜜蜂體外附著很多寄生蟲,少則一只、多則數只。螨害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要徹底斷根,得下一番功夫。

        “這個是針對蜂螨所做的中草藥,與飼喂糖水同期進行,治療效果最好。”很快,謝東佑就帶著“良方”再次登門,并就選育良種、培育蜂王、提高蜂蜜純度和產量等提出了許多建議。

        蜂螨問題得以有效控制,祝東林的甜蜜事業再也沒有停滯期,一年四季產蜜不斷。

        “如何拓寬農產品銷路”是當下農民關注的另一問題。臺灣教授陳正強博士在福建和廣東高校服務,跨地域的課堂,讓他的腳步從福州走到了大灣區,也有機會回故鄉尋根謁祖。

        在廣東梅州,一顆顆圓潤飽滿的金柚,是當地農民的致富果。然而,由于臺風多發,果農們不得不把辛苦種植一年的金柚成堆丟棄在路邊和河邊。

        “以往,拉一車柚子到市場上,光運費就要500元!品相差的柚子賣不了兩個錢,一來一回,我們還得往里頭貼錢。”果農陳正強算了一本賬。

        原來,梅州金柚一直面臨運輸保鮮困難的問題,夏季持續大量降水會造成柚子“發育不良”,賣相也不好。柚農必須和老天搶時間,迅速完成采摘,不然果子就會爛在田里。

        陳正強團隊研究的“植物蛋白”是一種天然活性生物抑菌技術產品,可以減緩食物變質,讓梅州柚子在不添加化學防腐劑的情況下保鮮好幾個月。

        那些口感稍差、賣相一般的柚子也有“出路”:細胞層可生產精油、純露,柚皮用于生產休閑食品、提取果膠,柚肉加工成飲料、食品,柚核可提取優質檸檬苦素藥食同源產品,真正實現一個柚子“吃干榨盡”。

        如今,陳正強也有一本新賬:未加工金柚的收購價是每公斤3元,加工后售價在每公斤16元以上。也就是說,通過綜合深加工提取,柚子產品可應用在食品工業、醫療等領域,實現身價翻倍。

        如果說給蜜蜂治病是“錦上添花”,那么為果農拓寬銷路便是“雪中送炭”,這正是教授們樂此不疲奔走在鄉野的初衷。

        給企業保駕護航

        從實驗室走到生產線

        有人在田間開良方,有人在企業解難題。

        在長源紡織有限公司,許炳銓拿著最新的實驗結果,調好機械參數,一鍵啟動機械。只見一朵朵棉花經過清花、梳棉、并條、粗紗、細紗等多道工序,被加工成均勻紗線,在紡紗機上下翻飛,繞成一錠錠筒子紗產品。

        這一畫面并不是企業的技術人員在測試產品。許炳銓是閩江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的副教授,課余時間,他常到長源紡織“報到”,用實驗室里嚴謹的數據保障企業生產優質紗線。

        在紡織企業,紗線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材料棉花的質量,而不同時期采摘的棉花含水量、柔韌性不同,如果用同一套技術參數生產紗線,就容易出現粗細不均的產品。

        2020年,長源紡織找到了許炳銓,希望他能幫忙做棉花檢測,提升紗線品質。許炳銓一口答應下來。原來,在生產車間,一次測試需要投入近百公斤棉花,而在實驗室,只要從不同批次的棉花中取一兩公斤進行測試,查看棉花屬性,然后調試相應機械參數,就能適應生產工序,生產出高品質紗線。

        “實驗允許失敗、試錯,但企業經營者經不起折騰。”許炳銓說,每當企業有需求,一個電話、一條微信,許炳銓和團隊就會立即行動,探討解決技術、工藝難點。

        同樣與企業“牽手成功”的,還有福州大學的臺灣教授王量弘,他率領福州大學與福建省立醫院聯合成立的研究團隊,自主研發個性化遠程心電監護垂直解決方案,將智能診療與民生科技相結合,提出整套可攜式心電監護制“心電+”系統。今年,團隊的科研成果第六代“心電+”將申請醫療器械認證。

        王量弘認為,醫學創新來自患者的需求。“心電監測的最佳時間,是患者突然出現心悸、胸悶,心律剛失常的時候。”王量弘說,如果患者在感到不適的時候,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意外的發生。

        第六代“心電+”是兩端服務:一方面,患者可以在平臺上查看每日健康數據、獲取健康指導,逐步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另一方面,醫院可以利用醫療健康大數據,為患者提供更高效精準的病情指導和治療方案。

        “產品一旦成熟,將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在王量弘看來,這才是校企“牽手”最富意義的成果。

        為兩岸搭橋梁

        能當“導游”樂做“擺渡人”

        從海濱到山區,從城市到鄉村,臺灣教師們見證了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生機勃勃的景象,怎么讓更多人看見大陸?不少臺灣教師從觀光客、外鄉人的角色,逐步轉變為融入者和講述者,更成為促進兩岸民間交流的實踐者。

        今年暑假,臺灣教師陳昭志帶領10名大學生結束首屆“科學·科技·科創”夏令營暨第五期“連江·連海·連兩岸”活動。還來不及歇口氣,他就忙著籌劃下一步的重要舉措:對接馬祖與連江的小學,整合兩岸的教育資源。

        去年開始,陳昭志會定期前往連江縣實驗小學可門港分校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學校離海不遠,每次路過海邊,他總是想:連江與馬祖一水相連,為什么不能讓這片海成為連接兩地教育的紐帶?

        這個想法,在他心中逐漸生根發芽。今年3月,由陳昭志牽頭的《連江·連海·連兩岸——閩臺“校·家·社·館”文教協同育人新范式》項目成功獲得教育部中心案例庫立項。自2023年起,“連江·連海·連兩岸”系列活動共5次走進連江縣實驗小學可門港分校,70人次臺灣師生到該校交流、學習。

        “隨著福馬‘同城生活圈’的推進,這片海不再是阻隔,而是連接。”陳昭志表示,“連江·連海·連兩岸”活動中的兩岸文化相關課程將跨越海峽的阻隔,增進營員對閩臺家園的了解,為促進兩岸文教融合發展開辟渠道。

        在這條連接兩岸的道路上,陳昭志并不孤單。與他一樣,簡佑霖作為一名聯考培訓機構的數學老師,正為越來越多有志于在大陸求學的臺灣學子“引路”。

        在簡佑霖看來,大陸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教育資源吸引臺生。他不僅幫助臺灣學子了解大陸高校的招生政策,還指導他們如何準備聯考,為他們提供學習和生活上的建議。對比當年自己參加“港澳臺僑聯考”,簡佑霖感慨,如今“登陸”求學的臺灣學子越來越多,福建高校對臺灣學生的招生政策也更加完善和靈活。在簡佑霖的幫助下,許多臺灣學生成功邁出了在大陸求學的第一步,開啟全新生活。

        投身鄉村支教的陳昭志,為臺灣學子在大陸求學提供指導的簡佑霖……這些臺灣教師的努力,不僅促進了兩岸教育的交流,也積極參與大陸的社會建設,真正成為連接兩岸友誼的橋梁。(記者 潘倩 唐蔚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