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籍教師高嘉駿:“治病教書兩不誤,我在大陸挺好的”
2024-06-27 15:53:19來源:福建日報
“我的人生有22年在臺灣,28年在大陸。”福建中醫藥大學教師高嘉駿是首位入編大陸事業單位的臺灣同胞。他說,從求學到就業,大陸見證了自己成長中最重要的階段,心安的是“我從不是外人”。
家在臺灣桃園的高嘉駿選擇學習中醫,與他在臺灣時的經歷有關。一次,高嘉駿因高燒又吐又瀉,一位臺灣中醫用了一小包“藿香正氣散”,讓他迅速恢復了健康,他發現,“中醫治病只要對癥,療效絕對不輸西醫”。
中醫藥的根脈在大陸,兩岸交流的大門一打開,報考福建中醫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前身)的臺灣學生接踵而來。1997年,22歲的高嘉駿決定來大陸學習中醫,福建中醫藥大學成為他的母校。1997年至2002年,高嘉駿在這里度過了5年的大學生活。
“剛開始學習中醫的時候覺得很枯燥,但經過半年的適應,慢慢就了解了中醫,覺得挺有趣。”一學針灸,高嘉駿就入了迷,看到什么都想扎。他先在紗布包緊的棉花上扎,然后是席夢思,到后來,床靠軟墊上都扎滿了針,每天晚上睡覺前都還要用手再摸一摸轉一轉。高嘉駿對中醫的鉆研越來越深入。
一個專業的中醫必須熟練掌握針灸、推拿、拔火罐等技術,背誦至少390個人體穴位、320味中藥材、400種藥方……但高嘉駿認為,這只是起點。200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又赴北京中醫藥大學繼續深造,成為“《黃帝內經》掌門人”王洪圖教授的關門弟子。
博士畢業時,王教授對高嘉駿說:“我覺得你可以當老師,我們十多年來培養臺灣學生,還沒有一個人可以站在我們的講臺上,如果有一天你可以上臺講課,我會感到很高興。”高嘉駿把老師的話一直記在心里。2009年,國務院通過支持福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相關政策,鼓勵福建省在對臺交流合作方面先行先試。從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畢業的高嘉駿因此被福建中醫藥大學聘用,成為首位入編大陸事業單位的臺灣同胞。
高嘉駿到現在都記得自己第一次上課時講話有點抖,“那種抖不是說害怕,而是興奮,好像要把所知所學和自己對中醫的體會一股腦兒地告訴學生”。高嘉駿主講的《黃帝內經》課特別受學生歡迎,不但邏輯清晰,而且理論與實踐并舉。有時他會親自運用中醫手法為學生現場進行理療,他認為疾病治愈的過程也是學習過程,“感覺自己的癥狀好轉了,學生自然會覺得中醫是有用的”。
今年是高嘉駿任教的第15個年頭。這些年來,他從一名講師晉升為副教授,現擔任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副主任,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內經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分會常委、副秘書長,福建省中醫藥學會閩臺中醫藥文化交流學會主任委員等。除了上課,高嘉駿還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坐診治病、教書育人兩不誤。
從1988年招收第一個臺灣學生至今,福建中醫藥大學已培養822名臺灣畢業生,單獨辦班和插班學習并行,構建了本碩博全覆蓋的培養體系。作為優秀臺灣畢業生代表,高嘉駿見證了臺灣學子在大陸受教育、成長的過程。他告訴記者,這些年來,許多臺灣校友畢業后通過各種方式回饋母校:捐資助教、設立貧困學生助學金、為學校與臺灣相關機構的合作項目牽線搭橋、將遺體捐獻給母校用于醫學研究……
作為臺灣教師,高嘉駿說自己和其他大陸同事沒什么兩樣,有公積金、社保賬戶,可以主持或參與省科技廳及國家自然基金多項科研課題研究,并參編了“十四五”國家規劃教材《內經講義》等,在大陸的發展平臺十分廣闊。高嘉駿表示,他將長期致力于促進兩岸健康服務交流。因為兩岸中醫藥各有所長,優勢互補。大陸在中草藥種植、藥膳文化、科研攻關等方面較為成熟,臺灣在中藥提純、放射影像、養老產業等方面優勢明顯。兩岸攜手合作,更有利于中醫藥走向世界,造福百姓。(記者 陳夢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