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 >> 兩岸交流 >> 海青故事

        福州漆藝未來可“漆” 臺灣青年在榕成“漆漂”

        2023-06-26 09:23:43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管澍

        福州漆藝未來可“漆” 臺灣青年在榕成“漆漂”在榕臺灣青年林芊劭創作的漆藝作品《小酌彝情》。受訪者供圖

        漆藝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代表。作為中國漆藝重鎮,福州擁有豐富的漆藝自然資源和地理人文優勢。近年來,福州漆藝相關行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福州市脫胎漆器行業協會會長陳天灨介紹,福州漆藝從業人員有3000人至5000人,其中近七成的人年齡在45歲以下,且大多畢業于專業院校,藝術造詣高、思維活躍,推出了不少市場接受度高的創新產品,為行業發展注入“活水”。 

        福州漆藝未來可“漆” 臺灣青年在榕成“漆漂”林海濤和他設計的“金絲路”獎杯。記者 林雙偉 攝

        “90后”海歸設計絲路電影節獎杯

        2021年第八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金絲路”獎杯,是1994年出生的福州漆藝設計師林海濤設計制作的。這座獎杯以福船揚帆為靈魂,以電影膠片為載體,以福州大漆工藝為基石。

        據了解,林海濤從英國留學歸來后,成立了錦硯藝術工作室。工作室有七八名“90后”“00后”漆藝工作人員,還邀請了福州老中青三代漆藝家作為顧問團隊,致力于讓傳統大漆走向市場。

        “我們的團隊比較年輕,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每個設計師都是漆藝專業畢業的。年輕人敢于創新,愿意嘗試一些傳統漆藝人比較難接受的事物。”林海濤說,即使創新失敗,對年輕人來說也是寶貴的經驗。

        錦硯藝術工作室大膽將新設備、新型材料運用于漆器制作中。“學完產品設計之后,我發現漆藝的部分流程是可以使用現代化技術和設備的,這樣可大大縮短制作周期。”林海濤舉例說,去年有一段時間出現航天熱,他們準備推出一款航天主題的擴香器。為了避免錯過熱點,他們借助一些現代化生產方式,縮短了制作時間,將漆藝與軟木畫結合,產品推出后市場反響不錯。

        據了解,林海濤和團隊已經著手設計2023年第十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獎杯。

        福州漆藝未來可“漆” 臺灣青年在榕成“漆漂”臺青林芊劭正在創作漆畫。

        臺灣青年在榕成“漆漂”

        漆藝是閩臺共同的重要文化資源,兩岸漆藝人才交流頻繁。

        1988年出生于臺灣臺北的林芊劭,本科就讀于臺灣藝術大學,主修書畫藝術,輔修工藝設計。在輔修課程中,他第一次接觸大漆便喜歡上了這種富有東方氣韻的天然材質。

        林芊劭從大三開始跟著臺灣著名漆藝家黃寶賢學習漆藝。畢業后的一個暑假,他跟著黃寶賢來到福州訪學。這次訪學讓他大開眼界,在漆藝基地,他向陳天灨、鄭頻等多位漆藝漆畫名師學習技藝,對脫胎漆器和漆畫有了進一步了解。

        2014年,林芊劭帶著漆畫作品《親象親情》和漆器作品《月有陰晴圓缺》參加海峽兩岸漆藝大展后,決定留在福州繼續學習漆藝。

        “臺灣多數漆藝家會將竹、石、琉璃、陶瓷等與漆藝結合,漆是一種輔助裝飾。在福州,大漆常以主角身份登場,福州的漆藝家主攻每一個漆藝門類的髹飾技法,會以工匠的精神去雕琢作品。”林芊劭說,他希望將榕臺漆藝結合起來,取長補短。

        記者在林芊劭的個人工作室里看到了他的代表作《小酌彝情》。這些采用大漆制作的酒具,運用了濃烈熱情的紅黑黃彝族代表性色彩組合,同時融合臺灣少數民族的傳統紋式符號,兩者碰撞出了火花。

        林芊劭說:“我希望漆藝成為我畢生追求的事業。在行業內浸淫多年,我看到了漆藝待挖掘的空間和慢慢擴大的市場,我深信未來漆藝市場的效益會越來越好。”

        福州漆藝未來可“漆” 臺灣青年在榕成“漆漂”梁芳的作品《器兮》獲得首屆“沈紹安獎”銀獎。

        北方女子見證福州漆藝發展

        “與其說是福州選擇了大漆,不如說是大漆選擇了福州。福州的氣候和環境非常適合漆藝制作,漆的干燥需要濕度,福州夏季悶熱的天氣正好符合大漆的口味。”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教授漆藝的梁芳說。

        今年是梁芳來福州的第十個年頭。早在讀研時,這名來自河北保定的女子就認識了很多福州漆藝從業者。她認為福州是學漆、做漆的好地方,因此研究生畢業后就來到福州教授漆藝。

        梁芳說,她見證了福州漆藝的發展和傳承。“現在入校的學生比幾年前的學生基礎更扎實。這和他們從小就接受福州漆藝的熏陶分不開,也說明漆藝的復興是大勢所趨。以前每個班只有10多名學生,現在每個班有20多人。學生的整體水平更高,創作的作品也更完整。此外,福建省內大部分院校都開設了漆藝專業或選修課,漆藝相關比賽和展覽越來越多,在校學生有了更多的實踐機會。”

        梁芳也是一名從事漆藝創作的藝術家。她告訴記者,和她一樣一邊教書一邊創作的同齡人還有很多,最明顯的是個人工作室、漆藝工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遠洋路的漆藝基地、洪塘一帶的漆藝工作室等等。福州漆藝出現集群效應,讓“漆漂”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福州漆藝未來可“漆” 臺灣青年在榕成“漆漂”劉楊(左)在廈門舉辦漆藝作品展。

        漆藝教師舉辦首個作品展

        在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漆藝的劉楊,不久前在廈門舉辦了自己的首個漆藝作品展。

        劉楊本科階段在南京藝術學院學的是壁畫專業,研究生階段學的則是漆藝專業。2014年,劉楊研究生畢業后來到福州,正好趕上福建師大漆藝專業擴充教師隊伍,她就成了一名大學漆藝教師。

        劉楊說:“大漆在福州的產業鏈非常完整,民眾認知度很高,各種各樣的代工工廠、各種層級的藝術家很多,大眾愿意為漆藝買單,這是我在福州最強烈的感受。”

        2020年至2021年,劉楊作為訪問學者去日本金澤交流。此行對她的觸動很大,她說:“日本的漆藝產品會區分日用品、藝術品等,每個方向都有不同的傳承人和運作模式,為的是讓漆藝能夠被人們理解,從而更好地面向未來。”

        這次訪問經歷也讓劉楊堅定了回國后舉辦漆藝作品展的決心。她說:“日本金澤鼓勵年輕藝術家、在校學生舉辦展覽,我很羨慕,所以決定辦這樣的展覽,也鼓勵學生們辦展覽。”今年5月20日,劉楊的漆藝作品展在廈門開展,吸引了許多漆藝從業者和愛好者前來參觀交流。

        劉楊說,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在大膽創新傳統漆藝,在今年4月舉行的湖北漆藝三年展上,很多“90后”“00后”帶來了許多非常有創意的漆藝作品。她說,這些“后浪”很厲害,中國漆藝未來可期,重現福州“漆藝之都”的輝煌值得期待。(記者 管澍/文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