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wǎng) >> 海峽青年節(jié) >> 海青故事

        臺青曾鈞毅和他的“甜蜜事業(yè)”

        2021-09-09 16:53:0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三塬鎮(zhèn)農業(yè)采摘園里,紅心火龍果掛滿枝條。

          當?shù)氐霓r業(yè)技術員,正在聚精會神對著手機請教和交流。屏幕上的老師,在兩千公里外的福建廈門。

          “火龍果的枝條又多又長,是這樣留著,還是割掉一部分?”

          廈門的老師嫻熟作答:“枝條亂長,掛果就會超負荷。有舍有得,才能更好生長。”

          遠赴永靖贈果苗

          老師名叫曾鈞毅,來自臺中彰化。作為“登陸”創(chuàng)業(yè)的臺青,他可是火龍果種植的一把好手。永靖縣三塬鎮(zhèn)農業(yè)采摘園里,一說起這個來自寶島的專家,大家都伸大拇哥。

          曾鈞毅和永靖的緣分,離不開廈門的牽線。

          2015年,看中大陸龐大商機,他跨海西進,到了廈門翔安,通過流轉數(shù)十畝土地,建起臺灣水果種植基地。在共青團廈門市翔安區(qū)委的幫助下,他與志同道合的同齡人攜手,“富美大宅火龍果專業(yè)合作社”應運而生。創(chuàng)意迸發(fā)的青年們利用電商平臺搭建火龍果鮮果、火龍果茶、火龍果面等的線上銷售渠道,助推火龍果產(chǎn)業(yè)不斷壯大。

          曾鈞毅并不滿足。2019年6月,廈門翔安團區(qū)委組織青年代表赴對口幫扶地區(qū)——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交流。當?shù)貧夂虻孛埠娃r民增收的渴望,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些讓翔安團區(qū)委負責人和掛職當?shù)厣鐓^(qū)的稅務干部蘇嵐看在眼里。在他們多次上門溝通動員下,曾鈞毅決心用己所長,為大陸西部扶貧開發(fā)和鄉(xiāng)村振興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他攜帶1000株紅心火龍果苗再赴永靖,無償贈送給三塬現(xiàn)代農業(yè)園區(qū)試種,并將臺灣先進的火龍果培育種植技術一并傳授。

          “一開始,大家對火龍果很陌生,很多人連見都沒見過,以為火龍果是長在樹上的。”曾鈞毅笑著說。與廈門不同,地域差異讓種植熱帶水果在甘肅成了稀罕事。為此,他努力做那個試吃螃蟹的人,多次趕赴永靖進行技術指導,日常的視頻交流和遠程指導更是家常便飯。

          細心助栽“搖錢樹”

          交流和實踐多了,曾鈞毅心里有底了。他說,當?shù)赜腥展鉁厥掖笈锟煽刂茰囟冗m合火龍果的生長;此前當?shù)胤N植的草莓、小番茄只能在冬天收獲,而火龍果掛果期可以持續(xù)7個月,3至5年內進入盛果期。

          當然,需要克服的困難也不少。當?shù)囟炝阆率畮讛z氏度,最怕霜凍,大棚里要及時保溫,夏天中午高溫又飚到40℃,蓋大棚就像是蒸桑拿,“尋找最適宜的溫度”是曾鈞毅傳授的重點。此外,當?shù)剞r民不習慣在冬天干活,為了把這延續(xù)已久的生活習慣扭轉過來,曾鈞毅著實耗費不少工夫。

          但是在品嘗過成果后,曾鈞毅覺得一切都值得。永靖早晚溫差大,盡管成熟的果實沒有那么大,但香氣比南方的果實更為清甜。

          紅心火龍果因鮮甜且營養(yǎng)價值高,廣受好評。一棵火龍果樹可以掛果20年,種得好就是“搖錢樹”。2020年,永靖第一批在地種植的火龍果迎來采摘期,大受好評。

          曾鈞毅表示,在成功試種后,后續(xù)將在永靖縣大面積推廣,相關滴灌、噴灌配套已在協(xié)調中。

          閩臺俚語道心聲

          從臺中到廈門再到永靖,曾鈞毅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他從大陸土地上得到豐厚的回報,也樂于貢獻自己的專長回饋社會,帶領鄉(xiāng)親們一起發(fā)家致富。

          他把在大陸的創(chuàng)業(yè),形象地稱為自己的“甜蜜事業(yè)”。隨著助力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結出碩果,當?shù)剞r民增收帶來的口碑提升,曾鈞毅的“甜蜜事業(yè)”也在向大陸更多地方拓展。

          如今他的足跡已經(jīng)遍及甘肅、河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等地。曾鈞毅所構想的不僅僅是火龍果種植,還引導和打造三產(chǎn)融合的火龍果全產(chǎn)業(yè)鏈,涵蓋種植、農產(chǎn)品深加工、休閑旅游、鄉(xiāng)村研學、電子商務等領域,以期創(chuàng)造更大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

          獨行快,眾行遠。近年來,共青團廈門市翔安區(qū)委先后舉辦培育翔臺青年系列活動,使得包括曾鈞毅在內的眾多臺灣青年,在大陸抱團發(fā)展的同時,視野越來越開闊。

          談起這些年在大陸的發(fā)展,曾鈞毅喜歡引用一句閩臺流傳的俚語,叫“吃果子拜樹頭”。他表示,這句話契合火龍果種植理念,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自己在大陸發(fā)展的成績,而從感恩的角度說,“更能代表我在大陸持續(xù)耕耘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