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五屆海峽青年節

        花甲再創業,芳草報故園

        2017-11-08 15:09:09來源:福建日報

          時間:10月9日

          地點:臺北市衡陽路天仁茗茶旗艦店

          對話人:天仁集團、天福集團創辦人李瑞河

          “在臺灣,有人罵我‘賣臺’,我坦然接受,常常笑對他們,此‘賣臺’非彼‘賣臺’,我賣的是臺灣茶葉,惠的是臺灣茶農,講惠臺毫不為過。”年過八旬的李瑞河精神矍鑠,開場白語出驚人,又風趣幽默。

          在臺北市衡陽路中段,“天仁茗茶”的招牌分外醒目。李瑞河泡上一盞茶,不一會兒,水氣裊裊,茶湯清亮,滿室飄香,他與福建的故事也娓娓道來……

          “我的根在大陸,祖輩數代與茶結緣。感恩時代,感恩兩岸和平,才有天福的今天。”李瑞河說,茶樹的根在大陸,自己的根也源自大陸,愛茶愛鄉密不可分,早已融為一體。“這不單是茶緣,也是血緣、根緣。”

          李瑞河言語真摯,對大陸的眷戀之情令人動容。1990年,臺灣股市大動蕩,以茶業起家、創辦天仁集團的李瑞河投資受到重創,幾乎傾家蕩產。1993年,已近花甲之年的李瑞河跨過海峽,來到漳浦承包茶園,重啟創業路。此情此景,一如其南投舊居內的一副對聯:“花甲再創業,芳草報故園。”

          “那時候創業艱苦喲,碰到太多困難,多虧了鄉親們照顧,挺了過來,我欠漳浦鄉親的情。”李瑞河說,現在臺灣青年到大陸創業,條件可是越來越好了。

          “比起當時,福建的創業環境有哪些變化?”記者問。

          “現在雙創熱潮在福建隨處可見,干事創業的氛圍濃厚,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只要有好的項目就有人投錢。我覺得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就業,福建的大好機遇都不容臺灣青年錯過。”李瑞河說。

          作為兩岸茶產業交流合作的參與者,李瑞河對福建二十多年的巨變感慨萬千。他向記者擺出事實:這幾年福建的茶葉產量、產值均位居大陸第一,出口量、出口額也穩居前列;福建茶產業在繼承和融合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生機勃勃,茶已成為“清新福建”一張亮麗的名片。

          “這些年閩臺交流日益熱絡,福建還有個‘大陸阿里山’吶!”記者回應。

          曾多次到訪過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的李瑞河對“大陸阿里山”印象深刻。“那是兩岸農業交流的典范,福建各級政府對臺商支持力度非常大,現在是條件好、臺農多,有利于繼續做強做大。”

          記者不禁詢問:“新時期茶產業發展主要靠什么?臺灣茶產業做得如何?”

          “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你看現在的業者就是創新不夠,原因在于保守,不少茶人觀念保守,茶企缺乏進取心,小富即安。”在李瑞河看來,臺灣茶產業要想發展,應該打開思路去創新,打開門去交流,尤其是跟大陸,絕不能受意識形態影響。

          李瑞河進一步拿天福集團為例,來佐證自己的判斷。“早年,我把臺灣茶葉的一些先進做法帶到大陸,臺灣就有人質疑說臺茶技術外流了,直到現在這種保守的聲音還有。你瞧,多可笑。”李瑞河說,臺灣茶原本就來自福建,不管是茶種,還是制茶工藝、飲茶習慣,都源自福建。“我回到福建創業,是回到臺茶的源頭。”

          李瑞河直言,以前談起臺灣茶產業還引以為傲,因為臺茶的發展理念和經營模式經常被大陸同業學習、效仿。而現在福建茶產業快速發展,已由茶葉資源大省變成茶葉產業強省,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臺灣,比如茶樹良種繁育水平、茶葉機械化生產水平等,這些都做得比臺灣好。“福建是臺灣高山茶、凍頂烏龍茶的發源地,有著極為豐富的茶樹品種資源,包括烏龍茶、紅茶、白茶及花茶,作為大陸最大的茶葉主產區,福建發展茶產業得天獨厚。”說起福建茶葉的情況,李瑞河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如今福建茶葉已走向國際,年產量高達幾十萬噸,年出口量近2萬噸。

          “然而,福建茶能走向世界,卻進不了臺灣,令人遺憾。”李瑞河坦言,“臺灣目前茶葉產量每年1.5萬到1.6萬噸,而需求總量有4萬多噸,2萬多噸依靠進口。島內業界一直呼吁盡速完成兩岸貨貿協議商談。然而,別說貨貿協議了,連早就簽訂的服貿協議都卡在臺灣,臺灣茶產業的開放遙遙無期。另一方面,如今兩岸茶產業日益一體化,在茶園管理、產品形態等整個價值鏈當中,呈現出密切合作的協同性,但由于臺灣存在單向貿易壁壘,使得兩岸茶產業合作進展緩慢。希望當局盡快放開市場,促成兩岸深化合作,讓大陸茶能直接對臺貿易,實現互惠雙贏。”

          “您不止一次說過,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也必將是中國茶的世紀。達到這個目標,兩岸茶界如何攜手前行?”記者問。

          “人才先行。年輕人是茶界的未來,兩岸茶產業的發展、茶文化的傳承都離不開年輕人的推動。因此,除了要培養專業茶藝師,也應培養一批理論與應用兼優的茶科技、茶產業、茶文化青年人才。”作為老茶人,李瑞河最關心的還是下一代。他感嘆說,茶文化的傳承在臺灣年輕一代中嚴重斷層,島內年輕人更愛喝咖啡,越來越少人投身茶行業,青年人才的短缺嚴重影響了臺茶的發展。有感于此,李瑞河牽頭創辦了漳州科技學院,為兩岸培養更多的青年茶人。

          李瑞河接著說,雖然臺灣茶產業遭遇發展瓶頸,但在文創、產品行銷、食安監控、營銷模式等方面還具備一定優勢,而大陸茶產業正在轉型升級階段,著力提升附加值,并融合文化、旅游產業,所以,閩臺合作的空間很大。

          “茶是溝通的紐帶,希望兩岸茶人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把中國茶發揚光大,把茶文化推向世界。”在兩岸深耕、堅守茶產業大半輩子的李瑞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