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點贊榕臺交流合作 建議緊抓機遇發揮優勢先行先試
2019-01-08 09:13:27來源:福州新聞網
讓榕臺暢通聯通互通共通
【亮點直擊】
?“兩馬”航線開通已17年,連江黃岐至馬祖白沙客運航線航程時間僅25分鐘。
?福州至高雄港、臺中港、臺北港、基隆港等港口海上貨運直航常態化。
?福州至臺北松山、桃園、臺中、高雄4條客運航線常態化,每周25個航班50個往返架次。
?目前經福州對臺水陸路郵政總包達2365.1噸,福州還是大陸首個對臺空中通郵航點。
【委員有話說】
“通航通郵,同胞直接接觸……40年前,《告臺灣同胞書》提出的許多主張,如今已成現實。”政協委員黃文真說,瑯岐綜合對臺碼頭正在全力建設中,今年5月投用后,必將開啟榕臺通航的新篇章。她建議,要做好管理運營工作,做細游客服務,可以在客運大樓里設立榕臺交流成果展位,打造福州對臺新門戶。
對習總書記提出的“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黃文真表示,福州臨臺近馬,特別是與馬祖在兩岸交流交往的先行先試中實現了多個突破和“第一”,相信福州同樣可以緊抓機遇,再創兩岸新互通。
榕臺海空聯運是九三學社福州市委會關注的問題。其在提案中介紹,目前“福州—臺灣—全球”的海空聯運通道優勢未能發揮,要發揮福州對臺區位優勢,聯接榕臺海空聯運黃金通道,打通福州與臺灣跨境物流的“任督二脈”。比如,通過聯接馬尾港、江陰港直航航線和臺灣境內物流等環節,補齊我市國際空運力短板。同時,建設在臺海外公共倉,利用臺灣密集的全球航班,讓電商貨物轉運至世界各大海港或空港。
讓同等待遇更廣更全
【亮點直擊】
?福州在全國率先啟用電子臺胞證、率先實行《臺港澳專家證》制度。
?2018年全面推動在榕臺胞申領臺灣居民居住證,申請數位居全省前列。
?2018年以來,全市共受理臺胞投訴求助信訪件75件,辦結68件,辦結率90.6%。
?設立“福州市臺胞權益保障中心法官工作室”,為大陸首個。
【委員有話說】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道出了廣大兩岸同胞的共同心愿。近年來,福州著力為臺灣同胞在榕生活提供便利。”政協委員粘少梅常年從事對臺工作,對2018年福州推出的“68條措施”頗有研究。她說,各項措施具有福州特色,展現了福州賦予臺胞臺企同等待遇的誠心,進一步增強了對臺的“磁吸效應”。
粘少梅坦言,還有部分臺胞擔心這些舉措“口惠而實不至”。她建議,要持續做好宣傳解讀,解決好配套服務問題。“可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形成對臺灣居民一站式服務模式。”她說,在對臺舉措發布與落實中,要公布對接部門,明確責任,接受監督。
教育問題是臺灣同胞來大陸生活的一大顧慮。民革福州市委會在《關于構建虛擬共享聯盟,助推榕臺教育資源交流合作的建議》中建議,構建榕臺兩岸教育虛擬共享聯盟,加快兩岸院校的教學點寬帶互聯網的建設,支持電子書包的發展。同時,發揮社會各界力量,創新兩岸教育交流的形式和渠道,共建互聯網教育發展中心,推動研究成果轉化。
讓文化交融更深更密
【亮點直擊】
?2018年共舉辦第十六屆“兩馬”同春鬧元宵、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等43項榕臺民間特色交流活動。
?第六屆海峽青年節、閩王文化交流活動、三坊七巷嚴復文化交流活動等3項活動被列為國臺辦2018年重點對臺交流項目。
?“馬尾?馬祖元宵節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首個涉及兩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峽兩岸合唱節自2008年啟動至今,成為海峽兩岸一項重要的藝術盛會和文化交流品牌。
【委員有話說】
經濟上的交流是手牽手,文化上的交流是心連心。
“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至關重要。”政協委員徐冶說,依托榕臺兩地“地緣相近血緣相親”優勢,福州打造了眾多品牌活動,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與日俱增。她建議,要用足用好既有文化交流平臺,把它們擴大,變成孵化器,不斷推動形成民眾心理、民意基礎、民心走向。
為進一步促進民間交流,徐冶還建議榕臺可以在非遺信息資源共享上下功夫。“按照科學方法對現有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登記、分類、編目和分級建檔,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數據庫。”
同樣出于對榕臺傳統文化的關注,列席大會的在榕臺灣人士蔡圣“瞄準”了兩岸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他建議,可借鑒臺灣草屯的臺灣傳統手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在馬尾瑯岐建設福州傳統手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我想可以引進兩岸資深或新進傳承人,與參與制作者進行互動,打造‘傳統手工藝+假日旅游’的文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