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李后海在平潭建釣魚場 讓福建釣友享受臺式垂釣樂趣
2018-07-26 09:34:02來源:福建日報
有漁獲才有樂趣,李后海(左)正和員工為釣場“加換魚”,讓釣友有更多的收獲。
記者 林霞 張哲昊 文/圖
在平潭澳前鎮磹角底村,從事漁排養殖幾十年的養殖戶黃明輝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他與來自臺灣臺北的李后海合作,一同開設了一家名叫“海岸”的海釣場。
海岸海釣場靠山面海,占地近3畝,岸堤由石頭堆砌而成,極具海島特色,一眼可見延綿的沙灘岸線與一望無際的大海,遠離了城市喧囂。“夢想成真了!”黃明輝說,他很看好平潭海釣產業,而此前由于缺乏經驗,一直沒有勇氣涉足。
這一次,李后海給了他信心,李后海帶來了臺式海釣的理念和近30年經營臺灣海釣場的經驗。
李后海與平潭很有緣。上世紀90年代,李后海在臺灣新北市開設海釣場。1992年,平潭南海鄉南中港獲批為當地第二個臺輪停泊點,李后海迅速對市場做出判斷,決定借由南中港從平潭批發海魚。
“平潭魚類豐富,像真鯛魚、章紅魚、包公魚等品種在臺灣是稀有的。”李后海說,讓他的海釣場擁有兩岸的品種,這是頗有特色的營銷方式。彼時,李后海隔三岔五就會到平潭,一次都要買上幾噸漁貨。“也就是在買賣漁貨的過程中,我結識了黃明輝等人。”李后海說。李后海的生意越做越大,幾年后在臺灣新北市的海釣場增至兩家,很受消費者青睞。
隨后,李后海把目光轉向大陸。“在大陸,大多數釣場按小時計費,顧客釣到的魚還要另外按斤收費。”李后海告訴記者,臺灣海釣場的經營理念與模式則截然不同,顧客繳費進入海釣場后,釣到的魚無論多少都能直接帶走。
2009年,受朋友邀請,李后海到廣東東莞開辦了海釣場:“剛開始不少人持觀望態度,但事實證明臺灣的休閑海釣產業是成熟的。”一年后,當地掀起了“海釣熱”,20家海釣場相繼開業。
盡管在東莞發展得不錯,但李后海還是想到福建扎根。“這里離臺灣近,習俗相同,感覺很親切。”李后海說,他曾到福清、馬尾等地考察,尋找海釣場。去年朋友帶他來到磹角底村時,他興奮極了:“這個海釣場離海近,可以及時為魚補充海水,環境優美又干凈,真是太合適了!”李后海告訴記者,平潭四面環海,經營海釣場從成本上就已經節省了不少錢。他舉例說,在遠離大海的海釣場上,補給海水時一立方米需要30元至60元,5000立方米的海釣場補給海水就需要20多萬元。今年初,李后海在平潭成立了福建瑞生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海釣場就是公司發展的重點。
雖然開業時間不久,但李后海的海釣場已經得到不少釣友喜愛。記者采訪時,碰到當地釣友楊鋒。
“我才來半個多小時,已經釣上了真鯛魚、包公魚、金鯧魚、紅魚等十幾條。又來了!”話音剛落,楊鋒雙手有節奏地甩動魚竿,身子往后傾斜,用力拖拽并迅速收線,魚線末端魚鱗白光閃閃——一只美國紅魚,一稱竟有十來斤重。
“這里設施挺完善,魚類眾多,只要有時間我就會約上幾個朋友過來。”釣友邱君說,隨意找地方垂釣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海岸海釣場的出現解決了困擾他的難題。
水產養殖戶也開始從李后海的海釣場受益。養殖戶卓龍吉是海岸海釣場的最大供應商,每周李后海都要從他那里進貨。“上周四剛從我這拿了3000多斤魚,有龍膽石斑魚、三刀魚、包公魚、紅古魚、金鯧魚等。”卓龍吉說,隨著平潭海釣場的增加,將促進平潭水產養殖業發展。
卓龍吉的想法,也是李后海的心愿。“平潭對臺優勢明顯,休閑海釣產業符合平潭的產業發展定位。”李后海說,下一步他打算將產業鏈延伸至餐飲行業,為釣友提供一條龍服務,讓他們在第一時間品嘗到鮮美的“全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