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六屆海峽青年節

        聽馬祖鄉親講述福州故事:好一片宜居宜業的熱土

        2018-06-26 10:59:32來源:福州新聞網

        1.jpg

          張麗卿(中)在進行垃圾分類環保公益宣傳。

          福州日報記者 謝星星 林洛羽 文/攝

          “等瑯岐對臺碼頭開通了,榕馬鄉親就能走得更近!”上個月,馬祖縣長劉增應帶隊來榕參加“5·18”時,在瑯岐對臺碼頭上工地望著剛完成的碼頭泊位主體結構,感慨萬分。25日,記者從閩江馬尾對臺綜合客運碼頭項目部了解到,目前碼頭客運樓已封頂,正進行內部裝修,預計年底試運營,屆時瑯岐—馬祖航線將進一步縮短榕馬距離。

          和交通距離一樣不斷拉近的,還有榕馬鄉親的心。自2001年“兩馬”打破歷史堅冰以來,越來越多馬祖鄉親來榕創業就業、成家立業。隨著榕馬不斷融合發展,福州已成為馬祖鄉親離不開的熱土。連日來,記者走近多名馬祖鄉親的工作生活,傾聽他們的福州故事。

          黃玲:因夢來榕 激情創業

          在黃巷,有一間“小黃樓榕樹下”咖啡店,除了售賣咖啡,還有不少馬祖特產可供顧客挑選。店主名叫黃玲,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馬祖人,她的創業夢想在榕城生根發芽。

          黃玲和福州的緣分,要從海交會說起。“以前福州就經常邀請馬祖客商來參加展會,聽說有一次還專門在馬祖開過專場。”黃玲說,她受邀參加了好幾屆海交會,從最早帶著馬祖特色的蘿卜辣醬、糯米醋等產品試水,到成為海交會常客,她見證了大陸人民消費習慣的改變與提升。

          “福州的創業環境很好,特別是政策很有吸引力。”去年,黃玲將最拿手的“咖啡教育”事業搬來福州,成立“小黃樓榕樹下”咖啡店,圓了多年的創業夢。今年,逐漸站穩腳跟的黃玲,以馬祖觀光特色產品發展協會總干事的身份,首次帶了10名馬祖青年創業者參加海交會,幫助他們開拓大陸市場。

          “海交會一年只有一次,想進軍大陸市場的馬祖創業青年們很難打開銷售渠道。”因此,黃玲的咖啡店就承擔起“小額貿易中轉站”的任務,進貨、銷售、配送都由黃玲負責。

          黃玲告訴記者,馬祖來福州比到臺灣本島近得多,加上兩地也有共同的語言基礎,來福州發展成為很多馬祖青年的夢想。

          “‘小黃樓’只是第一站,如今兩岸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如何能在這里打開市場,并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近期,黃玲還將與福建工程學院的博士合作,為學生們提供咖啡教育和文創設計的場地和指導。

          陳武龍:落地生根 攜手發展

          和黃玲一樣,十幾年前,馬祖鄉親陳武龍帶著滿腔熱情來榕打拼。如今,他已在福州成家立業,他和來自南京的妻子在五四北買了房,孩子在福州出生長大。用他的話說,他早已在福州落地生根。

          從熱血青年步入中年,陳武龍是福州發展進步的見證者。“當時福州還沒有這么多高樓大廈,酒店、美容等服務業都很少。”陳武龍感嘆說,福州發展太快了,現在樓宇聳立、交通發達,特別是城市環境越來越美。

          從激情創業到事業穩定,陳武龍也在有福之州的“關愛”下一步步成長。“上世紀90年代,我初來大陸,先去海南想發展房地產,幾經波折沒有成功。”陳武龍說,后來輾轉來到和馬祖同根同源的福州。“福州真是一片熱土,最早我什么都想試試,餐飲等行業都做過。”陳武龍告訴記者,在福州摸爬滾打了近10年,他換了許多行業,積累了很多經驗,逐步融入這座城市,“最珍貴的是我交了很多朋友,這堅定了我要在福州扎根的信心”。

          6年前,陳武龍在臺灣結識了前去考察牛樟芝的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王宮。“當時我在臺灣種植研究牛樟芝,在王老師的幫助下,我們很快達成合作。”陳武龍說,當年,他就在福州創立了福建皓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就設在五四路省中醫藥研究院內。

          “公司在福州發展需要辦理眾多復雜的手續,多虧了福州朋友的無私幫助。”陳武龍告訴記者,去年他把公司遷到了馬尾世創大廈。“還記得在選新址時,福州的朋友帶著我們一處處去看,我們非常感動”。明年,陳武龍還想在大陸種植牛樟樹,更希望通過農村合作社的經營模式,提高當地農民收入,推動兩岸牛樟芝產業健康良性發展。

          張麗卿:投身公益 感恩福州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用途,這種盒子應該放在‘塑料托盤’的袋子里……”日前,馬祖鄉親張麗卿和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福州聯絡處的成員們一起,在福新路雙子星大廈B座前,進行垃圾分類環保公益宣傳。

          張麗卿在福州工作生活了近20年,和眾多馬祖鄉親一樣,她最早也是來做生意的。多年前,她決定退居二線,將生意移交給兒子,自己投身公益事業。

          “福州和馬祖同根同源、同文同種,血緣親情將我們緊緊聯系在一起。”張麗卿說,他們在福州發展了這么多年,受到許多幫助和照顧,也收獲了很多,“很感恩福州,希望能通過慈善事業,回饋社會”。

          在2008年,創辦于臺灣花蓮的慈濟基金會在福州設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福州聯絡處,張麗卿成為其中一員。多年來,慰問困難戶、深入臺風受災鄉鎮為災民制作熱食、到閩侯山區資助困難學生、積極宣傳環保……張麗卿都跟著團隊積極參與,不僅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物質上的補助,還給他們帶去心靈上的慰藉。

          “今天想喝什么湯?”“家里的紙是不是快用完了?”家住福新路的程平,是張麗卿和福州志工林碧的陪伴對象。程平因發生交通意外而癱瘓在床,家里的父母年事已高,生活日漸困難。張麗卿和林碧把程平當做自己的家人,悉心照料了七八年。“麗卿此前開美容店,常常請店里的理發師上門為程平理發。”林碧告訴記者,她們還一起帶程平去醫院看病,盡力給他最多的溫暖。

          “這些年參加了不少慈善活動,讓我更了解福州,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福州朋友,也走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身邊,我非常感恩能有這樣的機會幫助別人。”張麗卿說,現在只要她在福州,她就會參加公益活動。

          一人一小步,兩岸一大步。隨著一趟趟客輪往返榕馬,一次次交流增進民心,一回回合作熱絡感情……越來越多的“黃玲”“陳武龍”“張麗卿”正走在福州這片熱土上,他們用心經營著在榕的生活和工作,成為榕馬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

          相關鏈接

          不斷深化的榕馬交流

          近年來,福州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充分發揮對臺獨特優勢,不斷先行先試,積極深化榕馬兩地經濟、社會、文化、民間基層等各領域交流合作。

          福州與馬祖建立定期磋商會議機制,從2016年起每年在榕馬兩地輪流舉辦,雙方就共同加強旅游、漁業、文化、教育、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合作展開磋商。目前雙方對48個議題交換意見,形成多項共識。其中,通過今年第四次榕馬磋商會,馬祖酒廠與象嶼集團酒業有限公司合作項目落地福州保稅區,馬祖高粱預計年底在福州正式銷售。

          經貿交流方面,去年榕馬雙方共完成小額貿易1732萬美元。截至目前,馬祖方面在福州共投資項目18個,總投資達2.1億美元。福州,成為馬祖在大陸貿易最頻繁的城市。

          交通旅游方面,福州積極培育扶持馬尾—馬祖、黃岐—馬祖航線,兩條航線年平均客流量都達6萬多人。福州還在馬尾設立首個由海峽兩岸共同打造的“馬尾馬祖旅游綜合服務中心”,出臺鼓勵赴馬祖旅游獎勵補助政策等。

          文化交流方面,自2003年開始,榕馬每年如期舉辦“兩馬同春鬧元宵”,這成為福州對臺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2008年6月,“馬尾·馬祖元宵節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首個涉及兩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