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六屆海峽青年節

        臺灣石雕大師的壽山情懷

        2018-02-23 10:03:33來源:福建日報

          廖德良在指導黃心音雕刻石雕作品。

          臺北西門町附近有一間特殊的工作室,工作室的主人是一位古稀老人,叫廖德良。因為家境貧困,他自小追隨福州師傅學習木雕技藝,而后學習石雕,至今已雕刻了8000余件石雕作品,被稱為“臺灣鈕雕第一人”。因為酷愛壽山石,他多次赴壽山探尋礦脈,并請人畫下一幅名為《壽山清遠》的畫作,掛在工作室里。如今,他又開班授課,希冀源自福州的雕刻技藝能在臺灣傳承下去。

          從木雕到石雕

          在臺灣藝林,廖德良別號“廖一刀”。顧名思義,他的刀功堪稱一絕,而這份技藝傳承自福州師傅。

          廖德良祖籍安溪,1945年出生于臺灣。小學畢業后他接受父母安排,追隨定居臺灣的福州木雕師傅梁訓棋,學習木雕技藝。其間,他花了兩年時間學習使用各種刀具,包括圓刀、平刀、斜刀、三角刀等。

          “不同的雕法或材質,使用的刀具不同,有時甚至需要使用20種不同的刀具。”得益于這段時間的學習,20歲的廖德良轉而跟隨福州石雕師傅陳可駱學習石雕后,迅速入門。

          在福州,石雕技藝分為東、西門派,陳可駱屬于西門派。后來,東門派元老林元珠的嫡孫林天泉來到臺灣,陳可駱也請林天泉參與壽山石雕刻。廖德良由此得以學貫“東西”,將兩派優點融合,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東門派講究精致,西門派講求拙趣。我希望通過在印石上方雕刻各種不同的鈕式,讓印石更加物象生動。”在廖德良看來,傳承發展福州石雕技藝是一種責任,他將石刻、玉雕、木刻等傳統技藝的精髓,運用于印石雕刻中,無論動物、人物,還是花果,他無所不精,尤以古獸最為拿手,被業界人士譽為“臺灣鈕雕第一人”。

          踏訪壽山尋根

          “在眾多石材中,壽山石是我最喜愛的。”廖德良認為,壽山石具有凝結、細膩、溫潤等特點,更適合搓磨把玩,因此在臺灣有許多壽山石收藏家。

          1987年兩岸開啟交流后,壽山石開始進入臺灣市場,廖德良也實地探訪了壽山。“當時的壽山仍是一座森林,每個石坑都被遮蔽在林蔭下。”第一次遠眺壽山,廖德良激動不已。此后,他常常踏訪壽山尋根。

          “經考究,壽山石形成于上億年前,是地下熾熱巖漿沿著斷裂縫隙和巖層移動,最后凝固成巖。”廖德良自稱“石癡”,踏訪壽山讓他了解了壽山石各石種的分布及當時石礦挖掘的情形。他說,這不僅是一種個人興趣,也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傳承福州石雕技藝。

          由于常常造訪福州,廖德良結識了不少福州業界人士。比如,第一次到福州,他便結識了《壽山石全書》的作者、壽山石研究專家方宗珪,以及雕刻家林文舉、王祖光等人。

          “與閩籍大師交流切磋,讓我對壽山石雕藝術,尤其是鈕雕的部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是一門既有文化內涵,又有藝術氣質的手工技藝,值得兩岸年輕人一起傳承下去。”于是,找到下一代傳承人成為廖德良最大的心愿。

          播撒藝術種子

          盡管科技日新月異,但廖德良始終堅持手工雕琢印石,他認為這樣雕刻出來的印石才圓融不扎手,適合把玩。2009年,廖德良被臺北市政府評為“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保存者”;2010年,獲頒“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2010年,廖德良在工作室內開設了薪傳教室,招收臺灣年輕人學習福州傳統石雕技藝。

          今年31歲的黃心音畢業于臺灣高雄大學傳統藝術相關科系,已跟隨廖德良學習印石雕刻7年。“我是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印鈕比賽,認識了作為評委的廖老師。后來,知道老師開設了薪傳教室,便前來學習。”對于石雕,黃心音有著一份熱誠。每周一至周五,她都會準時到薪傳教室練習雕刻,幫助老師打磨、細修印石。

          薪傳教室開設至今,廖德良已培養了十幾名臺灣青年學子。每個學生一開始都從磨刀、打粗坯等入門,刀法較穩定后才能學習鈕雕。對于每個學生的作品,廖德良總是一邊教、一邊修,將平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

          由于薪傳教室是免費教學,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廖德良依然會承接臺灣印石收藏者的雕刻邀約,以這部分收入來保障薪傳教室的正常運轉。

          在廖德良的工作室里,掛著一幅《壽山清遠》圖。這是為了紀念壽山之行,他專門邀請畫家朋友一起到壽山走透透,用筆墨勾畫出的壽山各坑礦地景。只要招收新弟子或有訪客,他都會介紹這幅畫,告訴大家這就是壽山石的產地,而他的石雕技藝源自福州。(記者 吳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