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遇上自貿區 榕船政文創開建“小臺灣”
2016-04-14 10:19:29來源:中國新聞網
“左營佐贏”園區起自船政文化博物館,依馬限山而建,占地約13畝、建筑面積約4200平方米,是一條具有船政特定歷史時期(1866年~1920年)風格的街區。民宅、教堂、名人故居、亭、臺、樓閣和當時在馬尾出現的英、法建筑錯落山道。 記者劉可耕 攝
年過七旬吳訪平也告別“硬邦邦”的軍旅生涯,以臺灣鉅太文旅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身份,擔任園區運營管理,期待借助自貿區東風,把園區打造成“小臺灣”。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4月13日電 (記者 林春茵)300年前,清政府在馬尾亭江鎮閩安設左營、右營水師營汛,并赴澎湖列島、高雄等地駐守。時至今日,臺灣高雄仍留左營,亦為海軍重要基地。
說起這段往事,自臺灣左營退伍的海軍老兵吳訪平尤有見證臺海兩岸歷史變化與時空錯置之感。如今,福建馬尾開建以這段歷史淵源為題的“左營佐贏”海峽兩岸(船政)文化創意產業園,推動兩岸文創業融合共建。
年過七旬吳訪平也告別“硬邦邦”的軍旅生涯,以臺灣鉅太文旅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身份,擔任園區運營管理,期待借助自貿區東風,把園區打造成“小臺灣”。13日,中新網記者隨他探訪這處位于馬尾馬限山的“小臺灣”。
“左營佐贏”園區起自船政文化博物館,依馬限山而建,占地約13畝、建筑面積約4200平方米,是一條具有船政特定歷史時期(1866年~1920年)風格的街區。民宅、教堂、名人故居、亭、臺、樓閣和當時在馬尾出現的英、法建筑錯落山道。
拾階而上,濃郁的臺灣文創撲面而來。雕花紅漆木窗里,飄出墜有101大樓剪紙的掛飾;綠樹掩映中,偶遇阿里山風情的飲品店,而與馬尾一衣帶水的馬祖,也打出八八坑道特產為名招牌。
馬尾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船政文化管理委員會主任黃有鋒表示,自貿區的虹吸效應正在展現,令該園區一開張就“引鳳”14家臺企,入住率高達九成,“自貿區對臺灣青年來閩創業就業有‘量身定制’的扶持和優惠政策,更能吸引臺灣文創青年到這里再續左營傳奇。”
臺灣文創美學館業務總監周純誼也向記者表示,自貿區的通關便利使得店里一種文創綠植大大降低運輸成本,而非常具有市場競爭力。
在吳訪平的描述中,未來園區還將有臺灣新竹的玻璃福船、當時航海人遠航時的快速食品登場,游客還能和臺灣文創達人一起手作帆船,而享譽兩岸的臺灣夜市美食,也將在五月入駐。
站在山頂眺遠,羅星塔、造船廠、船政文化博物館等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歷歷在目。1866年,左宗棠在中國福州馬尾首創、沈葆楨接辦的船政,可謂近代中國最早的造船工業。而沈葆楨撫臺期間,開山辟路、興辦義學、發展經濟,開創了臺灣近代文明。
吳訪平手指山下一尊石碑坊說,碑坊僅刻了“船政成功”的額題,兩聯還在留空。他正折返兩岸籌辦沈葆楨紀念活動,也正在尋覓適合的沈葆楨詩句題于其上。他說,未來將以船政為主題,促進兩岸在文創產品設計制造、廣告傳媒、美食娛樂、經貿旅游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傳承百年船政的魅力。
一帶一路”下,馬尾和臺灣馬祖在旅游業上互動密切,不僅南竿到馬尾有小三通,北竿白沙至黃岐也開通了第二條小三通。吳訪平認為,未來園區可資在兩馬旅游線路中搭建獨特的兩岸船政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