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wǎng) >> 海峽青年節(jié) >> 第三屆海峽青年節(jié)

        扎根第二故鄉(xiāng)

        2015-12-11 09:10:49來源:福建日報

          蕭仲宇(中)在向客人介紹臺灣美食。

          跟隨父輩到平潭創(chuàng)業(yè),他想把最地道的臺灣美食傳承下去,并希望在美麗的嵐島尋找愛情、安居樂業(yè)

          扎根第二故鄉(xiāng)

          福建日報記者 王鳳山 文/圖

          8日,冬日嵐島天氣陰冷。臺胞蕭仲宇騎著電動車從城關(guān)到平潭·臺灣免稅市場,雖然多加了一件風(fēng)衣,但還是凍得手腳發(fā)麻。

          走進店里,顧不上休息,看到客人進來,他忙著招呼。這是他新開的店,主打臺南鹵肉飯、熏茶鴨、鹵大腸等臺灣小吃。看到客人點贊,他笑得很開心。

          來自臺灣屏東的蕭仲宇今年29歲,2013年來到平潭創(chuàng)業(yè)。如今,在平潭經(jīng)營兩家臺南特色小吃店。他想以平潭為支點,將家鄉(xiāng)的美食帶進大陸,并在美麗的嵐島成家立業(yè)。

          跟著父輩腳步走進平潭

          這些天,蕭仲宇很忙、很快樂。

          “115位世界小姐走進平潭,平潭啟動國際旅游島建設(shè),這里越來越有國際范了。”蕭仲宇說,雖然沒有到現(xiàn)場觀看,但看到朋友圈被刷屏,他對平潭發(fā)展更有信心了。

          認識嵐島,始于他的父親蕭锽標(biāo)。2011年底,蕭锽標(biāo)與福州籍妻子乘坐“海峽號”回大陸探親,因“第二生活圈”而觸動,蕭锽標(biāo)特意在平潭考察了一番。

          “那時候,我父親認為,平潭開放開發(fā),對于臺胞來說是一個機會。”蕭仲宇說。

          經(jīng)過考察,蕭锽標(biāo)和他妻子在平潭康德夜市租了一家店面,經(jīng)營臺南特色小吃,并把小兒子也接到平潭。

          彼時,蕭仲宇還在臺灣。臺灣海洋大學(xué)畢業(yè)后,他做過工程繪圖、旅館主管等工作。“收入不高,一個月也就3萬多新臺幣,只能夠生活開銷。”蕭仲宇說。

          對于這樣的打工生活,蕭仲宇不是很滿意。他一直想跳出來創(chuàng)業(yè),但困于資金、經(jīng)驗等問題,他覺得創(chuàng)業(yè)無從下手。

          2013年夏天,他到平潭看望家人。看到父親生意做得還不錯,而且一家人都在平潭,他決定跟父親一起創(chuàng)業(yè)。

         

          把地道的美食傳承下去

          2013年9月,蕭仲宇到父親店里工作。每天一早,他就出門采購備貨,晚上經(jīng)營到10點多,回到家里已是將近凌晨,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時間。“從學(xué)徒做起,剛開始先端盤子,學(xué)會如何招呼客人。”蕭仲宇說,只有扎扎實實一步步學(xué)起,才能做好這一行業(yè)。

          看到蕭仲宇心安定下來,蕭锽標(biāo)很欣慰,也就手把手把自己的手藝傳授給他。蕭仲宇說,一道屏東肉圓就讓他學(xué)了近一個月。屏東的肉圓是臺灣最早以“蒸”的方式調(diào)理的肉圓,內(nèi)餡以生豬肉加上其他調(diào)味料,外皮則加入適量米粉和水揉制,再送入蒸籠里蒸熟,然后淋上甜咸醬,味道酥軟可口。

          “剛開始,我做出來的肉圓都是我們自己吃,父親每次都會點評,看味道差在哪里。直到他認為達到標(biāo)準了,我做的肉圓才賣給客人。”蕭仲宇說,“為了保證做出來的肉圓原汁原味,我們帶來了屏東的米粉和秘制甜辣醬。主要是讓它保持臺灣屏東本真、淳樸的味道。”

          干一行愛一行,蕭仲宇一心鉆進美食研究。他在城關(guān)康德夜市的小吃店主打臺灣木桶飯。有一段時間,由于沒有回臺灣采購原料,他采購了本地蔥頭,做出來的味道不一樣。“雖然客人感覺不出來,但我們自己感覺出來了。第二天,我馬上回臺灣采購臺灣紅蔥頭,我們要做的就是原汁原味。”

          正是對美食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和對美食的鐘愛,使得他所做的臺灣小吃越來越棒,回頭客越來越多。

          創(chuàng)業(yè)是艱辛的,在他看來,必須“先苦后甜”。蕭仲宇是個熱愛運動的年輕人,在臺灣他經(jīng)常打籃球、壘球、羽毛球,而在平潭運動對他來說已成為奢望。“在平潭運動不超過10次,而且運動都是在臺風(fēng)天,沒有客人的時候。來平潭兩年多,我胖了10多斤。”蕭仲宇說,等事業(yè)上軌道了,他最希望每周都可以去打球。

         

          把平潭作為第二個故鄉(xiāng)

          今年6月,蕭仲宇第二家店在平潭·臺灣免稅市場開業(yè)。這一家店,蕭仲宇主打臺南鹵肉飯,再搭配肉圓、熏香鴨、香腸等臺灣特色小吃。

          兩家店經(jīng)營得有聲有色,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地人提出了加盟的想法。“福州、泉州等地都有人來洽談,但我們一定要保證原汁原味,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蕭仲宇說,他不急著讓別人來加盟,他想先找到自己的發(fā)展模式。

          利好政策不斷落地,讓蕭仲宇更有信心扎根下來。他舉了一個例子,為保證臺灣美食原汁原味,許多食材都直接從臺灣運來。原來,“海峽號”“麗娜輪”并未提供小宗貨品運輸服務(wù),他不得不螞蟻搬家式地往返取材或托親人捎帶,但來回一趟近1000元的成本著實不低,每次免費限量30公斤。今年7月15日,平潭對臺直航“客帶貨”業(yè)務(wù)正式運營,蕭仲宇每次回去采購都帶上滿滿兩大袋,節(jié)約了不少成本。

          “‘臺車入閩’、卡式電子臺胞證等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讓平潭與臺灣更加緊密聯(lián)系,在平潭創(chuàng)業(yè)也就像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一樣。”蕭仲宇說。

          除了國家賦予的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平潭也推出優(yōu)惠政策支持臺胞前來創(chuàng)業(yè),讓臺灣同胞在住房、養(yǎng)老、醫(yī)療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蕭仲宇的弟弟就讀于平潭實驗幼兒園。“臺胞就學(xué)可以自己選擇學(xué)校,我弟弟的就學(xué)也就不用愁了。”蕭仲宇說,政府一枝枝善意的“橄欖枝”,讓他感到很溫暖。

          如今,蕭仲宇一家還準備在平潭買房子,一家人準備在平潭安居下來。

          而對他而言,即將30歲了,還沒有自己的婚姻,讓一家人有點著急。“你看看有合適的,可以給我介紹,我希望在這里安居,娶個大陸新娘。”蕭仲宇笑著對記者說。

          本報記者 王鳳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