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海峽兩岸篆刻展暨兩岸青年篆刻論壇在福州三坊七巷開幕
2015-05-15 20:23:03
第三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之三
2015年海峽兩岸篆刻展暨
兩岸青年篆刻論壇在福州三坊七巷開幕
由中共福州市委統戰部主辦,福州市臺辦、福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福州市國資委、福州廣播電視臺等單位協辦,文化生活報社承辦,以“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為主題的“第三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之三·2015年海峽兩岸篆刻展暨兩岸青年篆刻論壇”,5月15日上午10點在三坊七巷雕刻藝術館(南后街79號)正式開幕,展期半個月。
來自臺灣的青年篆刻家呂妮樺女士、羅淑嬌女士等臺灣篆刻界代表;省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劉嘉水、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福州市委副書記陳元邦、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何靜彥、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教育工委書記黃忠勇、市人大副主任、市文聯主席鄢萍。陳達、葉林心等篆刻藝術大師、篆刻愛好者、新聞媒體代表共200多人出席了開幕儀式。
本次篆刻展共征集到1700多件作品,經評審委員會精挑細選,最終選取130多件最具代表性的篆刻作品參展,其中有臺灣作品25件,兩岸青年篆刻家作品8件。臺灣著名篆刻家王北岳、柯詩安、李清源的佳作,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的巨作及現任副社長韓天衡等大師的精品力作,以及閩籍篆刻家陳子奮、潘主蘭、林健、陳達等名家大作都入選參展。由國學大師文懷沙題名的參展作品集《篆以載道》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并于同日首發。在當天開幕式上,主辦方向福州市圖書館贈書100冊,市民可在“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借閱。
福州壽山石具有千年文化內涵,更是篆刻中最為重要的印材之一。此次活動突出“壽山緣·兩岸情”,旨在借福州自身文化特質與壽山石文化優勢,以及福州既有的知名篆刻藝術平臺,促進兩岸篆刻藝術的交流,用作品講述兩岸人民骨肉相連、親如一家的血脈之情,加深兩岸青年同宗同源的文化認同感,讓兩岸同胞特別是兩岸青年越走越近、越來越親。
作為第三屆海峽青年節前期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展會期間還將于5月17日與27日,分別舉辦“壽山緣、兩岸情”篆刻論壇和“篆刻技藝的發展與創新”創作交流會,屆時篆刻界重量級大師將蒞臨現場與兩岸青年面對面交流,講解篆刻文化傳授篆刻技法,進一步傳承弘揚篆刻藝術,促進兩岸青年篆刻家和愛好者的交流。
相關內容介紹:
王北岳(臺灣)
王北岳(1926~2006),河北文安人。名澤恒,號子蒼。北京大學畢業,后去臺灣。王北岳先生書法以古篆及行草見長,篆書樸厚雋逸,自成一格。行草逼似鮮于樞而淳厚有加。篆刻取古璽之淳樸,復益以金文之古茂,所作淳樸與清逸兼而有之。曾獲中山文藝“篆刻創作獎”,著有《篆刻藝術》、《印林見聞錄》、《王北岳書法集》等。
本次參展作品:《愛》、《厚道》
吳昌碩
吳昌碩(1844~1927),浙江湖川人。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盧、苦鐵等。吳昌碩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與任伯年、蒲華、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本次參展作品:傳樸堂,尺寸為6.2×6.2×7.2cm,這方印章是吳昌碩74歲(即1918年)為葛家藏書樓“傳樸堂”所作,是其所有公開發表作品中最大的一方,亦是難得的篆刻珍品。一方大家名品后面總有耐人尋味的故事,“傳樸堂”原在浙江嘉興平湖,最高藏書高達60萬冊,時過境遷“傳樸堂”后人于1945年移居福州,如今他們已是四代福州人。
陳子奮
陳子奮(1898~1976),福建長樂人,字意薌,原名起,號無寐,晚年別署水叟。陳子奮先生曾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副主席、福州美協主席等職。著有《壽山石小志》、《甲骨文集聯》、《籀文匯聯》、《古錢幣文字類纂》等。
本次參展作品:《標新立異》、《讀書第一》、《風力漸添帆力健》等。
潘主蘭
潘主蘭(1909~2001),福建長樂人。歷任福州書法篆刻研究會副會長,福州畫院副院長,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顧問,福州市書法家協會顧問。潘主蘭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家,被中國書法家協會稱為“占主導地位老書法家、代表著今日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不愧為我國的書法大家”。2001年獲中國文聯與中國書協共同主辦的國家級書法專業學術獎——“第一屆中國書法蘭亭終身成就獎”。
本次參展作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