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推動兩岸政治關系合情合理安排
2014-03-21 23:52:29來源:中國臺灣網 作者:李杰
全國臺灣研究會19日在重慶舉辦的第六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昨天結束。兩岸40余位青年學者就“兩岸政治關系安排前瞻”進行了認真探討和辯論,學者的交流主要圍繞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的“兩岸探討國家尚未統(tǒng)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等議題展開。其中以下幾方面的論題是兩岸青年學者比較重點關注和論述的。
合情合理安排的內涵表述
與會的大部分學者都嘗試對兩岸政治合情合理安排的內涵進行定義,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闡釋。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表示,兩岸“合情合理安排”涵蓋的內容是一個整體,有前提、有一系列邏輯后果和推論,主要指:依行著兩岸關系合情合理發(fā)展的歷史脈絡,考慮兩岸政治對立尚未結束,合作與融合在逐步推進的現實狀態(tài),兩岸通過良性互動,累積互信,在關照彼此關切的基礎上,對兩岸的政治關系進行結構性調整和制度性建構的過程。
來自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助理教授劉性仁表示,兩岸雙方面臨政治深水區(qū),能達成共識的議題沒有以往事務性的那么多了,合情合理安排應該是合兩岸共同的情,合兩岸共同是非價值之理,而不是淪為各自表述,那樣就失去了意義。要共同促成合情合理安排,就必須通過兩岸協(xié)商,合情合理安排可落實在各項協(xié)商的過程中,“兩岸終究需要靠制度化的協(xié)商方能將爭議降至最低。”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宜認為,兩岸政治合情合理安排,“合情”主要指要關照到兩岸人民主觀上的認同與情感。“合理”指要合乎兩岸各自堅持一中框架的“法理基礎”,以及國際社會對兩岸關系的主流認知。
以制度和法律形式鞏固共識成果
此次會談的一個重要共識是,很多學者都主張進一步將兩岸現在談判和共識的既有成果,達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共同聲明或文件,避免歷史倒退。
來自中國戰(zhàn)略文化促進會的高遠表示,合情合理安排需要妥善處理兩岸關系固有分歧,將既有成果制度化,防止兩岸關系“開倒車”。臺灣近幾年對于“中華民國”的強調有增無減,大有把“一中就是中華民國”表清晰的架勢,這是強化分歧,與大陸一再希望增進共識,擱置爭議,對“一個中國”具體內涵模糊與彈性處理的做法顯然不是相向而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的陳桂清表示,兩岸政治談判可以從如下路徑推進:提出“一個中國”框架的具體論述,完善“一中框架”的內涵,凝聚出“一中框架”下的具體論述,通過政治對話達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聲明或文件,確認“一中框架”的表述,然后在“一中框架”下解決兩岸政治定位等關鍵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王鴻志表示,要繼續(xù)在維護和鞏固“一中框架”上下功夫,逐步實現“一中框架”法制化。
“要將‘兩岸同屬一中’法律化”,全國臺灣研究會研究部副主任李賀提出,“要強化兩岸‘法理一中’的共識”。他表示,無論從歷史還是兩岸現行規(guī)定,雙方均屬一個中國的事實無法改變,兩岸應努力促成將“兩岸同屬一中”以聲明、共識或共同法律文件形式加以鞏固。
臺灣樹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李華彥表示,民生和務實是最緊要政務,也是當前兩岸關系發(fā)展和對談適合的著眼點,相關法規(guī)的討論和落實,則是政治關系進一步交流的議題。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季燁則提出,兩岸協(xié)議的監(jiān)督,是臺灣內部藍綠陣營爭奪大陸政策話語權的法律切入點,歷經服貿協(xié)議一役,兩岸協(xié)議簽署前的內部溝通將成為日后兩會協(xié)商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進而成為臺灣方面與大陸談判時的博弈因素之一,這種爭斗將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潛在隱憂。
建議成立“跨兩岸”聯合機構平臺
來自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臺灣博士生王正主張,建立一個“跨兩岸機制平臺”,由海基會和海協(xié)會共同成立“兩岸和平發(fā)展委員會”,在此機制平臺上展開對話與合作,既不分裂國家主權,又照顧到兩岸人民的共同感受。因此是符合現階段所需的“合情合理安排”。王正說,此構想最早由大陸學者辛旗提出,目前有越來越多兩岸專家對此有共識,值得兩岸主管部門重視。
河南師范大學王鶴亭副教授建議,兩岸可以成立常設性兩岸聯合聯合事務委員會,其成員一半由大陸選任,一半由臺灣選任,接受雙方提交的報告、意見和議案等,通過調查協(xié)調,提出共同解決方案,并對執(zhí)行結果進行監(jiān)督交流。
探討充實“一中框架”的內涵
“名不正,則言不順”,臺灣夏潮聯合會政治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均凱表示,兩岸政治關系在進行合情與合理安排之前,必須要先落實“正名”問題,“名”即兩岸的名分,也就是政治定位問題,他認為兩岸政治定位的現狀就是一個國家(中國)之內的內戰(zhàn)狀態(tài)。要重新構建兩岸共有的歷史記憶與史觀,清理日據50年在臺灣所留下的殖民意識,才有可能真正解決臺灣青年的國家與民族認同悖離的危機,才有可能拉近兩岸人民的距離。
來自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的劉凌斌認為,未來兩岸應努力還原“九二共識”的完整內涵與真實面貌,夯實兩岸共同政治基礎,同時,增進與維護“一中框架”的共同認知,共同探討與充實“一中框架”的內涵。
廣西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松表示,首先兩岸要進一步夯實常態(tài)化聯系機制;其次,兩岸智庫學者要繼續(xù)發(fā)揮智慧優(yōu)勢,維護一中框架,營造民間良好的政治對話氛圍;再次,兩岸仍需進一步深化民間交流。
合情合理安排的影響因素與展望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的張華認為,要正確處理兩岸關系中的美國因素。美國提升美臺實際關系的做法,增加了兩岸政治合情合理安排的復雜性,在短期內無法剔除美國消極因素影響的前提下,還應充分利用其中某些積極方面:首先,美國“和平解決”政策和“兩岸政治關系安排”都有非武力性,二是美國提出歡迎兩岸對話與兩岸政治關系安排都有對話協(xié)商性質,最后,兩岸政治關系安排應是兩岸民眾意志的體現,是兩岸民意的結果,不存在大陸對臺灣施壓問題,也就不存在美國拋棄臺灣問題。
來自中華文化發(fā)展促進會的李曦則表示,安排國家尚未統(tǒng)一特殊情況下兩岸政治關系,基本前提是維護主權完整,政策基石是恪守“一個中國”,實現途徑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總體方向是實現最終統(tǒng)一。
“要重視和擴大兩岸民間政治對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研究室的魯洪柯提出,讓民間政治對話走出知識精英的“小圈子”,鼓勵兩岸各界人士提出意見和建議,擴大規(guī)模和層次,在條件成熟時,再逐漸轉型為半官方對
寧波大學臺灣研究中心鄧啟明表示,未來兩岸涉“農”合作及發(fā)展將蒸蒸日上,從而帶動更廣領域、更高層次與水平的交流合作。
臺灣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qū)域研究所助理教授郭育仁,對兩岸關系未來發(fā)展方向進行了展望,他認為,未來臺灣將優(yōu)先推動擴大及深化兩岸各項交流,通盤檢討與修正“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并盡速推動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
全國臺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對論壇作了總結發(fā)言,她表示,此次論壇兩岸學者的論點闡述體現了跨學科的特點,涵蓋了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統(tǒng)計學、國際關系學、數學等,涉獵廣泛。兩岸學者觀點有交鋒,但都肯定目前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這一局面和走向,都基本摒棄了“臺獨”分裂的選擇,都能從現實出發(fā),換位思考。
楊立憲說,“兩岸學者都共同主張要相向而行,大家都希望兩岸關系好,體現了善意、理性、務實和創(chuàng)意。”探索統(tǒng)一前對兩岸政治關系合情合理安排有必要性,對緊迫性的問題兩岸也有共同的認知。
楊立憲最后指出,盡管兩岸關系還存在政治互信尚需加強等深層次的問題,但不必悲觀。目前要繼續(xù)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各項基礎。“兩岸間的政治談判,能談成最好,一時未能談成就繼續(xù)努力,大陸有耐心也有信心。”她同時強調,大陸的底線是不能倒退的,不能回到民進黨時代搞“法理臺獨”的狀態(tài)。
本次論壇為期兩天,全國臺灣研究會每年舉辦論壇進行交流探討,推動兩岸學者交流,迄今已經舉辦6屆。
(中國臺灣網記者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