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起來,牽兩岸
2023-09-12 17:40:02來源:東南網
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交往的深入,越來越多臺灣體育教師選擇西進。他們帶來獨具特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打造閩臺特色交流項目,讓兩岸青年以運動為平臺相識相知——
動起來,牽兩岸
編者按:2018年2月,大陸出臺《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著力為臺企臺胞提供與大陸企業、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其中,“31條措施”積極鼓勵臺灣教師來大陸任教發展。5年來,一系列“含金量”滿滿的政策措施,為臺灣教師搭建了施展才干、實現夢想的舞臺。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海峽版特別推出“融在‘第一家園’·我在福建當教師”系列報道,邀請部分臺灣教師講述他們多姿多彩的福建故事,品讀他們對未來發展和兩岸交流的期盼——
不“打”不相識
8月,首屆“兩岸同心 筑夢高新”交流營主題活動在福州市高新區舉辦,活動包括“‘手’望夢想”兩岸手球交流賽等系列活動。張釗瑞是參與組織策劃此次手球活動的臺灣青年。2020年,在獲得北京體育大學體育經濟與產業專業博士學位后,張釗瑞來到福州,任教于福建師范大學。
手球是張釗瑞從小到大最熟悉熱愛的體育項目。父親張景星是臺灣手球協會常務理事,也是上海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學博士。還在臺灣就讀高中時,張釗瑞就曾協助父親組織開展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地區大學生手球邀請賽,邀請了一批優秀的大陸教練員、運動員赴臺交流競賽。后來上了大學和研究所,他也曾多次跟隨父親到大陸各地參加交流比賽。
不論在臺灣還是大陸,張釗瑞都是球不離手。他告訴記者,手球結合了足球、籃球、橄欖球等的特點,于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上成為正式比賽項目,是歷屆奧運會的重要比賽項目,在臺灣玩的人很多,但在大陸的普及度并不高。“我們可以把它打造成為閩臺交流的特色體育項目。”張釗瑞說,目前,臺灣學校受“少子化”影響導致招生困難,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并不理想,畢業后很多人轉行。而自己最初就是通過手球這項運動來到大陸,并最終留下來發展,所以,非常希望通過兩岸體育賽事的交流,將臺灣體育人才引入福建。而海青節為手球在兩岸的推廣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同時,也拉近了兩岸青年間的距離,增進了彼此的感情。
“運動其實是建立友誼的一個特別好的媒介。大家志趣相投,不‘打’不相識,通過球賽切磋球技,兩岸青年很容易打成一片。”張釗瑞說,當年在北京,參加的手球隊里只有他一個臺灣人。知道他還是在校生,球友們都會帶著他一起下館子,完了還順道開車送他回學校,關系“杠杠的”。
福建手球的發展讓他更有信心扎根下來。隨著兩岸手球交流賽的舉辦,福州七中已將手球列為學校的特色體育項目,手球比賽也在2022年被列入福建省運會,越來越多的中小學引入手球課程,臺灣手球愛好者慕名到福州就業創業……張釗瑞見證著福建民眾不斷升溫的手球熱情。目前,他已為福建師范大學定制了手球課程大綱,未來他還計劃引入更多臺灣體育教師,并將這項運動帶進福州的幼兒園和小學體育課程中。
快樂體育進課堂
前不久,福建省中學生籃球聯賽圓滿落幕。本次比賽是福建省中學生最高級別的籃球賽事,強手如林。平潭一中籃球隊取得了三等獎,這也是平潭一中籃球隊歷來的最好成績,帶隊老師正是來自臺灣的呂學棱。
2019年,呂學棱選擇來平潭工作,并競聘成為平潭一中的教師。在學校,說起臺灣來的呂學棱老師,上過他課的同學都會情不自禁豎起大拇指:“太有趣了!”一堂體育課除了運動還能做什么?呂學棱做了個“實驗”,在學校開設了一堂以“在運動情境中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為主題的籃球綜合練習教學觀摩課活動。
音樂響起,課程開始,學生結合充滿動感的音樂節奏,進行“單足跳+單手晃球、雙足墊步+胯下繞球”等一系列熱身活動。接著呂學棱帶領學生進行籃球基本動作訓練,講解及示范本節籃球練習的內容:防守腳步、傳接球等。學生們分組進行練習,每5分鐘輪換一個項目。
課程最精彩的部分在第三環節:運球詞語接龍競賽。各組成員運球進入場地,在最短時間內搜集球場中心堆放的中文和英文詞牌,并將搜集到的詞牌拼成中文成語或英文短句,在規定時間內拼得最多詞句的小組獲勝。
50分鐘的體育課,同學們可謂十八般武藝齊上陣,在球場上盡情揮灑汗水,酣暢淋漓。呂學棱說,這堂體育課不僅結合了語文、英語、音樂等不同領域的學科內容,在運動中,還有助于鍛煉同學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呂學棱說,體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每個孩子都訓練成“灌籃高手”,而在于讓他們愛上運動,養成運動的習慣,達到強身健體的目標。
除此之外,呂學棱平均每個月還給學生傳授一種運動項目,從羽毛球到排球,甚至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的藤球,全部納入教學范圍。每個月末,他還會組織幾場簡單的比賽,讓大家把學到的動作要領、比賽規則運用起來。他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廣泛地接觸到不同的運動項目,從中選擇自己喜歡或擅長的項目堅持鍛煉下去。
刮起棒壘球“小旋風”
涂曾祐,平潭澳前小學體育老師,一位“80后”臺灣棒壘球教練。來自臺灣屏東的涂曾祐,少年時期便跟隨父母來到大陸求學,考入廈門大學后他加入了校棒壘球隊,從此與這項運動結下不解之緣。
2021年,涂曾祐到平潭應聘成為一名教師。隨后,他馬上加入平潭棒壘球協會,一邊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體育教育模式,一邊進校園、入社區推廣棒壘球運動。很快,在平潭一中、城關中學等多所學校,都有他奔波的身影。
涂曾祐告訴記者,剛開始,平潭人由于對棒壘球運動不了解,很多家長持觀望態度,搞不清為啥接個球也要反復地練習。“接球其實很考驗球員功夫。比如平飛球,速度很快,考驗你的反應能力;高飛球,你還要結合風向來判斷落點……”在教學中,涂曾祐耐心地跟學生解釋、教導,還帶著他們去現場看棒壘球比賽。這也讓越來越多家長接受并喜愛上這項運動,不但自己經常觀戰,還拉來親朋好友助陣,漸漸地,平潭刮起了棒壘球“小旋風”。
目前,在涂曾祐等人的輔導下,澳前小學棒壘球梯隊建設已初步成型,從一到六年級,各年段都選拔了一批小球員進行重點培養。今年涂曾祐帶著他們參加了多項賽事,獲得2023年全國U10(10歲)青少年棒球錦標賽希望組第五名、2023年全國U12(12歲)青少年棒球錦標賽學校優勝組第七名。在2023年連城縣“冠豸山杯”閩臺青少年棒壘球邀請賽中,平潭澳前中心小學棒壘球隊取得佳績。
如今,平潭已將棒壘球運動作為體育特色品牌重點打造,當地有8所小學有了棒壘球隊,6所中學組建了棒壘球興趣小組。從最初的觀望,到現在的棒壘球熱,涂曾祐是平潭棒壘球運動的見證者和推動者。
“我們持有臺灣的教師資格證書,在平潭學校從事美術、音樂、體育、表演藝術(舞蹈)等課程教育教學工作的,當地予以直接采認。”涂曾祐告訴記者,越來越多臺灣教師選擇來閩發展。“今年又有2名臺灣棒壘球教師來到平潭任教,相信平潭的棒壘球運動會隨著兩岸融合蒸蒸日上。”(記者 陳夢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