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臺青年走進學校 看產教融合促校企共建
2021-12-20 17:15:22來源:東南網
參觀漳州技師學院智能制造實訓中心
東南網漳州12月18日訊 12月17日下午,參加第五屆海峽兩岸(漳州)青年交流周系列活動“漳臺青年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漳州行”的漳臺青年一行先后走進漳州技師學院、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參觀校企合作教學項目,了解學校與企業深度共建,產學融合的辦學模式。
活動第一站,漳臺青年來到漳州技師學院,先后參觀了智能制造實訓中心、電氣自動化實訓中心。漳州技師學院創辦于1960年, 是一所集學制教育、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和就業服務于一體的省級重點技工學校,是省人社廳產業技工培訓基地和漳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訓示范基地。學校開設有電氣自動化、計算機應用、廣告設計、數控加工等4個高級工專業以及數控加工、機電、電氣自動化、烹飪等12個中級工專業。
參觀電氣自動化實訓中心
在智能制造實訓中心,教學老師為漳臺青年介紹了目前中心的教學設施情況。并向漳臺青年們展示了漳州技師學院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福建省職業技能大賽所取得的優秀成績,現場還對獲獎的智能制作系統進行操作演示。對于智能制造的相關問題,教學老師進行了一一解答,讓漳臺青年對于智能制作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參觀電氣自動化實訓中心時,學生們一起為漳臺青年們演示了自動化操作的步驟,學生們現場熟練的操作技能,讓漳臺青年們非常驚訝。中心負責人介紹,實訓中心的學生們都是經過長時間技能實訓培養的,目前都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操作能力,這為學生后續參加工作奠定了扎實的技能基礎。據悉,近年來,該校積極拓展畢業生就業渠道,畢業生就業率達98%以上。
參觀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戴姆勒鑄星教育基地
結束漳州技師學院的參觀后,漳臺青年們來到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漳州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成功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該校目前已有生產性實訓基地及校外實習基地410多個,戴姆勒鑄星教育基地和京東產業學院則是校企合作的典型代表。
在戴姆勒鑄星教育基地,教學負責人帶領漳臺青年參觀了教學環境、教學設施,并為漳臺青年講解了目前針對學生技能提高所開展的教學課程,以及目前該教學基地往年畢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在汽車保養教室,漳臺青年們駐足了解了現場實際操作與傳統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參觀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戴姆勒鑄星教育基地
據悉,戴姆勒鑄星教育項目是2016年漳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簽約,是目前福建省高職院校唯一入選該項目的院校,旨在為汽車售后服務市場及中國汽車后市場培養國際化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今天走訪學校,我感受頗深,很多孩子因為興趣不同,來高職院校學習技能,反而對孩子個人成長有更大的作用。剛才看到戴姆勒鑄星教育基地的精準化培養專業人才,學生畢業后就業非常緊俏,各個大公司搶著要,說明術業有專攻,對于學生來講,未來一樣可以實現飛黃騰達。”漳州市新階聯常務理事鄭智勇向記者說道。
參觀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內的京東產業學院
參觀完戴姆勒鑄星教育基地,漳臺青年們來到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內的京東產業學院。京東產業學院是漳州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產教融合”的重要模塊,是全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綜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探索未來教育教學新模式的重點教學項目。
京東產業教學項目負責人表示,京東產業學院目前一方面從技能培養上為企業定向培養專業性的電商人才;另一方面則是積極發展助農業務,通過與地方合作,服務于地方產業產品的展銷。目前學院內學生的課程涵蓋了客服培訓、直播帶貨等全方位電商技能教學。
體驗電商直播帶貨
在京東產業學院三樓的直播教室,恰好正在進行蘭花銷售的直播活動,主播正嫻熟地介紹著蘭花,專業的主播和直播設備讓漳臺青年連連贊嘆。該校教學負責人介紹,目前這些主播都是由學校自己培養的學生,電商直播既鍛煉了學生的技能,也滿足了學生課外兼職的需要。
目前直播已經涉及到各行各業,這次難得的直播現場教學體驗,讓漳臺青年對于直播帶貨有了更直觀的了解,直播帶貨操作和流程的一系列問題也得到了解答。部分漳臺青年還走進直播間,第一次直播帶貨,體驗了一回當主播的感覺。
剛體驗完直播帶貨的云霄縣臺聯副會長曾志豪對記者說道,“今天在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的京東產業學院體驗了電商直播帶貨,我切身的感受就是,校企共建模式首先為企業培養了大批的電商直播人才,學生平時上課就是在實踐,畢業后可以直接到共建的企業去上班,學生就業有著落,企業也節省了對新員工的培訓,這樣校企共建、產學結合的模式實現雙贏。”
據了解,為切實解決臺企急需大批青年職業技術人才的現實需要,實現學生畢業和就業崗位零距離銜接,近年來,漳州團市委積極推動臺企與院校共建,在第五屆海峽兩岸(漳州)青年交流周啟動儀式上,泰山企業(漳州)食品有限公司等四家臺企分別與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達成合作共識,簽訂了共建協議。下一步,團市委將加強資源整合,進一步促進臺企與漳州院校共建共享,產教融合。
(記者 陳惠華 李姍姍 見習記者 沈文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