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交流交往

        ?用文學講述兩岸交流“好故事” 第九屆海峽兩岸文學筆會在廈門舉行

        2021-12-14 17:52:42來源:海西晨報

          ?用文學講述兩岸交流“好故事”

          第九屆海峽兩岸文學筆會在廈門順利舉行

          海西晨報訊 日前,第九屆海峽兩岸文學筆會在廈門順利舉行。本屆筆會為期兩天,以“命運共同體時代下的海峽兩岸文學”為主題,吸引了100多位來自海峽兩岸的作家和評論家齊聚一堂,共話兩岸文學未來發展。

          據悉,海峽兩岸文學筆會迄今已舉辦八屆,影響深遠,成為兩岸文化文學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本屆筆會由福建省作家協會、廈門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廈門市作家協會承辦。

          文學搭橋連通兩岸

          本次筆會由主題研討、參觀與沙龍討論、專題講座等三大部分組成。在主題研討會上,8位來自兩岸的作家、評論家進行了主題發言。

          福建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王炳根暢談兩岸之間文學的相互影響。“早期,臺灣的古龍、瓊瑤等作品在大陸風靡一時,擁有廣泛的影響力。”王炳根說,此外,近年來,臺灣部分作家還善于將傳統文學進行“青春化”表達,如白先勇就創作出青春版《牡丹亭》,在兩岸青年中引起較大關注。

          當然,大陸的不少文學作品在臺灣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如改革開放題材作品、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作品等,在臺灣的銷量都挺不錯。”王炳根說,相比于許多臺灣文學作品的“小清新”和“文藝范”,不少大陸作家在敘事方面的大視角和大格局令臺灣讀者感到“耳目一新”。

          結對創作增進交流

          來自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的臺籍教授施沛琳結合自己在大陸任教期間走村串巷,并在自媒體上發表介紹當地風俗民情文章的經驗,提出了兩岸“同名村”寫作的計劃。

          據介紹,福建是廣大臺胞的主要祖籍地,約占80%的臺灣鄉親祖籍在福建。據《臺灣通志》記載,閩臺有190多處同地名,91處同名村。施沛琳希望,來自兩岸同名村的青年作家可積極“結對子”進行創作,通過文學、美術、攝影等方式,為自己的家鄉做“村莊口述史”,增進彼此交流。

          此外,《福建文學》常務副主編、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石華鵬,廈門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夏光武,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俞兆平,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黃裕峯,廈門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夏煒,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黃學碩等,分別就“傳統文學的未來”“生態文學發展”“報告文學”“兩岸茶文化”等內容進行了分享。

          推進兩岸融合發展

          筆會期間,與會人員還走訪了集美人文館,感受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和跨島發展取得的成果。此外,筆會還邀請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楊春時帶來了《文學創作與鑒賞的主體間性》專題講座。

          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余岱宗表示,本屆筆會深度契合當下所面臨的變局,相信通過文學的作用和力量,去探尋兩岸在命運共同體時代的文學精神。

          廈門市文聯有關人士認為,今年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40年來,大陸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得到了飛速發展,也帶動了不同類型文學的發展。不久前召開的廈門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藝術之城、音樂之島”,這也給文藝創作者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希望此次參與筆會的作家們用文學講述海峽兩岸交流中的“好故事”,傳遞兩岸協同發展的“好聲音”,更好地推進兩岸融合發展。

          (記者 葉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