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海青故事

        老臺農的新角色

        2021-09-09 15:59:30來源:福建日報

        老臺農的新角色

          謝東慶(右)在永福溪邊投放魚苗。

          “眼下正在做秋茶,預計產量可達5萬多斤,為中秋、國慶銷售旺季做好準備。”一進入制茶車間,臺品櫻花茶園董事長謝東慶就忙個不停。

          作為第一個來永福種茶并“落地生根”的臺灣茶農,近年來謝東慶抓住兩岸融合發展帶來的機遇,在鄉村振興、閩臺農業合作中勇擔新角色,開啟了第二故鄉的新生活。

          臺農當河長

          一大早,謝東慶照舊沿著永福溪散步,清澈的溪水蜿蜒流過,將他的兩間茶廠分隔在兩岸。同樣的溪流、同樣的上班路,不一樣的是,今年謝東慶多了一個身份——臺胞河長,巡河開始成為他的一個新習慣。

          永福鎮是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核心區,轄區內有永福溪、赤水溪永福段、拱橋溪永福段等溪流。今年3月,漳平市河長制辦公室與漳平臺創園聯合推出新舉措,在全省率先選聘12名臺企熱心人士擔任河長,明確每個“臺胞河長”掛鉤相應河段,探索兩岸同胞共同參與綠水青山的保護。

          謝東慶是首批獲聘的“臺胞河長”之一。作為一名扎根永福25年的老臺農,謝東慶主動請纓,負責守護永福溪蘭田段,主要開展巡河清河、環保宣導等工作。

          茶人向來講究“好茶須好水,好水泡好茶”,謝東慶深諳此道。“永福溪不僅是永福人的母親河,也是臺灣茶園的母親河。臺農在漳平主要種高山茶,而茶葉與水資源相輔相成,只有水清河暢,才能滋養茶樹,種出好茶,大自然的饋贈才會綿綿不絕。”

          “河里有一些上游漂下的垃圾”“河岸邊的枯枝要清理一下”……接過了河長的“帽子”,謝東慶很快進入工作狀態。巡河時若發現河水有異常,比如,遇到漂浮物、垃圾和排污時,他便拿起手機拍照記錄,連同位置一起上傳至“臺胞河長”微信群;接到報告后,永福鎮河長辦會第一時間組織河道專管員趕到現場打撈、清理,僅需半個小時,河道即可重新恢復整潔的面貌。兩岸同胞齊心協力,永福溪水質明顯改觀,水環境越來越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永福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們有義務管理好河道的環境衛生,讓這里的山更綠、水更清、茶更香。”記錄下一天的巡河“成績單”,謝東慶轉身來到市場上看魚苗,他打算買些魚苗放生,改善水域的生態環境。

          融合帶頭人

          “大陸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臺胞要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為兩岸融合發展作出新貢獻。”謝東慶說,作為早期登陸的臺農,早期他的任務是推廣種植臺灣高山茶,他也因此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現在要更多地履行社會責任,發揮臺品櫻花茶園的優勢,繁榮地方產業,為地方發展作出貢獻。

          幫助鄉親增收致富,謝東慶一直不遺余力。近年來,通過土地流轉和產業培育,當地數百名農民成了臺品櫻花茶園的工人,季節性用工更多,幫助村民鼓了錢袋子。

          “‘櫻花+茶園’是臺品的最大特色,以此為基礎發展三產融合,能帶動更多人增收致富。”如今,漳平以臺品櫻花茶園為核心,每年都舉辦櫻花旅游節,形成了以休閑觀光為主、餐飲住宿等多產業聯動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吸引越來越多人前來賞櫻游玩,帶動區域內成千上萬農戶持續增收。

          農民呂海亮在臺品櫻花茶園附近開了一間農家樂,主打農家菜和旅游團餐。每年春節賞櫻季,平均每天近百桌的客流量,讓他收入頗豐。和呂海亮一樣,“櫻花經濟”給附近鄉鎮和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謝東慶由此獲得“中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稱號,并被授予“龍巖榮譽市民”稱號。臺品櫻花茶園及其產品入選“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福建首批優秀創意旅游產品”等。

          “下一步將投資四五千萬元,建設‘國家生態櫻花茶園產業融合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包括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工廠、國際茶空間等,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謝東慶說。(記者 劉深魁 文\圖)